宝宝“气肚脐”妈妈莫担心
来源:恒初网  时间:2011-5-21

  所谓“气肚脐”,其实不是“气”大所致,而是孩子的肠子从肚脐处突出造成的。其原因是孩子出生以后,脐带失去了与母亲血循环相连的作用而自行脱落以后,脐周腹壁肌肉层比较薄弱,有的孩子的腹壁肌肉在这里留有空隙,如果腹腔内压力增加,例如孩子哭闹、咳嗽、腹泻的时候,附近的肠子便被挤压膨出腹壁以外,表面上看就成了一个圆形的包,而且孩子哭闹越厉害,腹压就越高,脐部突出物也就越明显,因而被认为是生气时便出现的“气肚脐”。

  “气肚脐”在医学上称为“脐疝”。多发生于婴儿,少数在幼儿期仍然存在。脐疝主要是由于婴儿的腹壁肌肉尚未发育完善,脐环没有闭锁,如宝宝哭闹、增加腹压时,肠管就会从脐环突出从而形成脐疝。女宝宝出现脐疝的概率多于男宝宝,一般来说,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机能弱,比足月生的宝宝更容易得脐疝。疝多为直径1厘米大小的圆形,如用手将疝送回时,可摸到患儿肚脐处皮下的疝环。脐疝可随小儿长大、腹壁肌肉加强而自然痊愈,一般无不良影响,如果发生了疝嵌顿(肠卡在脐部无法回复到腹腔内),由于肠壁受压,血运不畅,就有肠缺血坏死的危险。

  如果宝宝患有脐疝,家长不必过分惊慌。平时妈妈不需要每天按压脐部,以观察肠子是否跑出,只要在平时注意观察就可以了,比如在给宝宝换尿布或宝宝睡觉时,顺便观察脐部外观即可。在宝宝比较放松、情绪比较平静时,脐部的小包会稍微下陷一些,就像吹饱的气球稍微放了一些气,表皮变得皱皱的,但是,当宝宝开始活动或哭闹时,脐部的小包又会变得较为饱满。另外尽量减少增加腹压的机会,如不要让宝宝无休止地大哭大闹;有慢性咳嗽的要及时治疗;调整好宝宝的饮食,不要发生腹胀或便秘。

  如果肚脐突出不厉害,脐疝较小者多能自愈,无须治疗。一般情况下,随着宝宝长大、啼哭减少和腹部肌肉增强,脐环会渐渐收缩和闭合,这时疝囊就不易在脐薄弱区突起,所以宝宝1岁前后脐疝大多自然愈合,通常预后良好。如果发现脐疝越来越大,或时间较长仍未愈合则要请医生诊治。另外,如果怀疑宝宝发生嵌顿性脐疝,嵌顿性脐疝指的是疝内容物不能回纳到腹腔内,这时宝宝往往有哭吵、呕吐、便秘等不适症状。当脐疝被卡在脐部较长时间后就有可能发生了嵌顿,无法用手送回,这样的情况需要紧急就医处理。因为肠壁受压,血液流通不畅,就有肠缺血坏死的危险。

  脐疝是否需要治疗应根据以下几点决定:

  1. 年龄:虽然绝大多数的脐疝可以随年龄长大好转,但小儿到4岁以后仍有脐疝者,可以考虑手术治疗。

  2.大小:疝直径达到2-3厘米,或者有逐渐加大的趋势,自然痊愈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,应请医生决定体时处理。

  3.发生紧急情况:当脐疝被卡在脐部较长时间无法用手送回,患儿出现哭闹,不适时,应考虑发生了嵌顿,此时需紧急处理。

  脐疝的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两种,手术治疗是将疝囊切除,同时做腹壁的修补;非手术治疗常用粘膏法,或用胶布、硬币压紧脐部阻止疝膨出。但一般小儿在2岁以前无特殊情况不必处理。如到了2岁时仍有脐疝,可请医生决定处理方法。

  治疗脐疝的偏方

  1、将茴香籽炒后用纱布包好,用于熨烫患处,可以同时制作两包替换使用。

  2、把白附子研成粉末后,用水调后敷在肚脐处,再用艾灸辅助进行。注:这种方法掌握不好容易造成对患者的烫伤。

  3、取山楂肉、茴香籽(炒熟后)各一两,研成粉末后糊成丸子,每次空腹用白开水送下。

  4、把葱白与食盐一起捣烂成泥状后,涂在患处。

  5、把吴萸、盐各60克一起炒热后,用纱布包好熨脐部,冷时可以加热水袋熨烫1-2小时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新生儿人工喂养要掌握5大要点

>> 相关文章